找到相关内容824篇,用时4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真言宗小史 二

    其起源则归于益信圣宝也。   (院寺两方,自觉錽上人后,争斗不绝。然皆世俗争权斗气之恶习而已。真出吾人意料之外者也。有所谓裳切骚动者,兹附录之,以供谈助。传法院座主日禅,着紫衣。乘手兴。从钝色僧四人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55480041.html
  • 慧远大师——西方净土的早期信仰者

    修持者经过由浅入深的禅定修习,就会找到解脱之路,超越三种法忍,获得阿罗汉果位。污垢恶习销熔于人们对“无生”的认识之中,为肉体所累的精神也依靠体神入化的作用而摆脱轮回之苦,进入涅槃。因此,可以说,这种...

    谢路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40282435.html
  • 谈心说识(四):生命的根源

  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卷四:“如来之藏,是善不善因。……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,名为藏识,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。如海浪身,长生不断。离无常过,离於我论。自性无垢,毕竟清净。”   是在说明,阿赖耶识的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2480083354.html
  • 现代文化新特征人间佛教新使命

    “小洋房三间”供他居住,但条件是必须戒除吸食鸦片恶习。结果其最终“烟瘾未除”(戒烟未成功),被“大师拒其回寺”。鸿定向当地军政长官哭诉告状,接下去事端接连发生,先是有人在杭州小报载文对大师攻击,这些“...

    王仲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415484221.html
  • 众生平等与正法治化

    使人痛苦的惩治措施也并不与其“慈悲心”相违。49 由此可见,“王法”惩治的首要目的在于教化并帮助“恶行众生”断除恶习,“令改悔舍恶从善”,次要目的则在于“令其余念恶众生不作非法”。这也与佛教教义有关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44584390.html
  • 法随念(Dhammanussati)

    五个步骤∶修习、执持、守护、关闭、调伏。比如喝酒,先修习少喝几杯,再抓紧自心坚持做几个月,再守护自心及持戒不喝,再关闭眼根口根,最后调伏贪酒的恶习。其他的贪欲也如是修。   在[杂阿含22经]中佛言...

    法増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4784619.html
  • 年龙父母《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》(七)

    恶习、趣向善法,如此的话这是菩萨的语言。   但是,如果你自己说话的时候,就是粗语、恶语、颠倒语,这样的话,使别人产生了嗔恨心,这样,你既伤害了自己的法行,也伤害了别人的心境。所以,善护他人...

    年龙上师

    佛子行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19153584708.html
  • 谈心说识(十):圆成的世界与人空法空

    浮夸而不踏实。   (三)三性与本性   俗云: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;这是以反面的说法来比喻人一旦染上恶习即很难改正之意。事实上,佛门所言:“本性”,是一种如如不动的自性,很难用语言文字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11522085500.html
  • 佛说盂兰盆经解

    ,要度他先亡父母,以报父母养恩,尊者以天眼观察,寻见亡母堕在饿鬼道中,皮骨连立,为饥所苦,目连看了,是很悲伤,便运神力,将饭送至鬼道,给他亡母吃,可是他亡母,一见此饭,悭贪恶习顿现,左手遮钵,右手搏食...,丙四、得见母苦,丙五、为母悲救,丙六、恶习未忘。   丙一 始得道果   大目犍连,始得六通。   梵语大目犍连,华语译为胡豆,印度上古有种仙人,在山修道,好食胡豆,故以立姓,目犍连,乃是...

    纯果法师

    孝亲|盂兰盆经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9/07191290072.html
  • 以公益心去做佛教事业 宋代佛教的慈善事业

    有关,政府希望提供坟地给那些无力土葬者掩埋,一方面藉此戢止火化的盛行,并革除亲人死十数年尚不得安葬,寄??于僧寺之恶习。 漏泽园外有藩墙限隔,葬埋法是人给地八尺或九尺,以为墓地,方砖二口,以千字文为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慈善|宋代寺院|公益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14393289.html